北丐洪七公 发表于 2018-6-28 14:18:19

评论:“脱贫摘帽”切不可昙花一现

评论:“脱贫摘帽”切不可昙花一现

2018年3月20日 10:8:0  来源:今日浦江 作者:组轩
  厉害了,我的村!
  这是连日来笔者跟随采访小队穿梭在村头巷尾,从村民口中听到的、出现频率最高的褒扬。六个字,浓缩的是“消除经济薄弱村”工作从“老大难”到全省标杆的华美蜕变……
  浦江村级集体经济从“整镇抱团、全域摘帽”的檀溪模式起步,花一年时间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多元化发展道路。仙华街道廿亩山村,联合9个经济薄弱村,集资联建物业大楼,每村每年得到5万元以上的租金回报;黄宅镇渠北村,由村集体流转经营450亩抛荒地,第一年就为集体增收12万元,将荒地变成了“钱袋”;檀溪镇新三村,成立村级子公司,统一对村民保洁队伍开展培训,保洁业务陆续覆盖到县城卫生院、办公楼等场所……
  一年时间,全县409个行政村实现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8757万元,翻了近一番,其中13个村经营性收入超100万元,168个省定“消薄”村全部摘帽。
  这一年,不仅集体经济增收了,人心也凝聚了。因村民意见不统一,多年未征地的檀溪镇,不久前辟出10亩地建设集中居住区。出人意料的是,这一次征地过程十分顺利。“人心齐,好办事。”这不仅是檀溪人的新感受,也是全体浦江人的新收获。
  人心齐了,思路也活了。在村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,村干部的眼睛“亮了”,看自己村庄的眼光和角度不一样了。一块闲置的土地,一间废弃的公房,村里世代相传的手工产业,都成了为集体赚钱的香饽饽。保洁村,建筑村,喜宴村…一大批专业村在浦江悄然出现。
  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找到“集体经济发展动力转换”的方向,从“农业规模经营和创业创新”中寻找突破口,从“唤醒农村沉睡和荒芜资源”中开辟集体经济发展的绿色通道,浦江已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一剂产业兴旺的强心剂。而从“绿水青山”到“金山银山”,村民的自豪感、自信感不断加强。
  而今,“消薄”工作已走到了关键的第二年,这是承前启后的一年,是从短期脱贫迈向持续巩固的一年。发展村级集体经济,行政村是主体。每个村都想要发展,等着上级兜底不是长远之计,寻求自我长效发展才是根本途径。全县168个省定“消薄”村,依靠自身力量“消薄”的不到40个,必须看到,村级自我造血能力的不足。
  为了不让脱贫摘帽昙花一现,还需要进一步选准路子、迈好步子,持续用力抓,不断发展壮大。选准路子,就是要因地制宜想出路。全面发挥基层党建优势,运用好“党建+”这个最强武器,实施“党建引领富民强村”工程,以“乡村振兴看支部、产业发展看支书、农村富裕看党员”的责任担当,扛起发展集体经济的大旗。立足“山、水、林、田、湖”,从资源整合中找机会,协调三产融合、三生共赢。迈好步子,就是要又快又稳促发展。“消薄”工作必须以项目为主,没有项目就不可能实现持续造血,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力。必须唤醒村级自我造血的意识与自觉,摆正“消薄”主体地位,把“要我发展”向“我要发展”转变,从固有的思维圈中跳出来,树立多业并举、多产并进的观念。借鉴已有的盘活存量资产、兴办经济实体、提供产业服务、实施项目带动、服务土地流转等自我脱贫13大战法,推动自我造血项目实现村村全覆盖,让整体“消薄”与主体造血实现同频共振。
  此外,必须把加强集体资产管理放在重要位置来抓,健全监督制度,规范“三资”监管。“第一桶金”首先要用于为“消薄”工作再利用、再投资、再发展、再收益,让“钱生钱”。须知,欲筑“金矿”不仅要“开源”,还要“节流”,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。
  新时代已经到来,民众已经组织起来,浦江乡村正蹄疾步稳迈向全面小康。

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评论:“脱贫摘帽”切不可昙花一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