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省“三大首创”新模式 打造新时代“四好农村路” 浦江交通全力服务乡村振兴
全省“三大首创”新模式 打造新时代“四好农村路”浦江交通全力服务乡村振兴
2018年4月24日 10:37:13 来源:今日浦江 作者:通讯员 周轩 石月 徐益丰
我县自创建“四好农村路”示范县以来,全面打好“建好、管好、护好、运营好”组合拳,装点着浦江的绿水青山,铺平了乡村振兴之路,带去了人气、财气。截至目前,全县有农村公路802.242公里,已建设“山上浦江·美丽交通环”总里程74.6公里,串联相关景区8个;“红色路长制”已覆盖全域15个乡镇(街道),公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效率平均提高四成以上;绿色公交和公交移动支付已覆盖全县,惠及39万常住居民;拉动乡村旅游同比增长45.16%,其中民生村(民生至罗源公路)一季度游客同比增长20.7%,间接带动山区农产品年亩收入增收一倍以上。
这是我县在全省首创“山上浦江·美丽交通环”建设新模式,全省首创“互联网+红色路长制”公路管养新模式,全国首创全域化云支付绿色公交出行新模式,打造新时代“四好农村路”给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效应。
全省首创“山上浦江·美丽交通环”建设新模式
“浦江有厚重的历史文化,秀美的山川灵气,如何把‘四好农村路’建设融入书画特色,几年来,我们不断去探索创新。”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张智鸣说,深入实施美丽公路美化绿化工程,实现“万年浦江山水秀,书画墨香飘满路。”如以徽派山水为主题,打造白墙黑瓦、诗意盎然的诗画洞门,既整洁精致,又融于村色山光中。全县先后投入2亿元,在公路两侧种植乔木82万株,灌木160万株,播种三叶草、草花38万平方米,提升节点景观405处,完成260公里美丽公路创建。
立足浦江“环山见水,五指聚仙”的山区旅游空间布局,做交旅融合,通过新建和改建一批通达旅游景区道路,因地制宜实施“山上浦江·美丽交通环”工程,构建全域化旅游产业格局,助推城乡统筹发展,实现浦江旅游品质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。如前吴乡民生村,因民生至罗源公路提升改造,山上交通环项目带来更加畅通和便利的行车环境,建成300余亩创意梯田花海旅游景区,每年油菜花开时举办“花田跑”活动,目前已举办三季。仅今年一季度就吸引游客18.3万人,游客人数同比增长20.7%。
全省首创“互联网+红色路长制”管养新模式
为确保乡村公路“有路必管养,管养必到位”,我县建立了“由县领导担任县级路长,乡镇领导担任乡级路长,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担任村级路长,网格员、公路志愿者担任公路信息员,养护工担任公路养护员”的五级“红色路长制”。目前,全县122名乡级路长、202名村级路长每天活跃在526.581公里乡村公路上,镇区内的每个村子均设置2~3名网格员,协助日常公路巡查,及时采集信息上报到综合信息指挥中心,指挥中心通过网络和手机终端受理、指令给公路养护站,指派专门人员进行作业,并在网上反馈处理结果,获取评价,形成工作闭环。截至目前,通过联动网上报有关道路养护方面问题的信息850余条,由村级路长直接组织修复道路破损230余处,反馈率达90%,满意度达100%。
动员县、乡、村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乡村公路管养工作,形成“政府主导、部门联动、全民参与”的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长效机制,打造“党建+农村公路”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,公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和工作效率有效提高。通过镇、村红色路长带动,全县已组织党员干部和养护员参与道路清障和清扫5230余人次,清理道路两侧乱堆乱放3100余立方米。
全国首创全域化云支付绿色公交出行新模式
去年5月26日,我县提前7个月全面完成省定2公里以上“村村通”客车任务。积极探索创新营运模式,采取“2+1+N”模式,定期班车与定制出租班车相结合,固定班次与随机班次相结合,最大限度满足山区百姓出行需求。加快实施“村村通”扩面全覆盖民生实事工程,全面提升公交班车通达率,打通断头路和提升县乡村公路等级,新增和优化农村公交线路20条,下一步将实现53个建制村500米半径公交全覆盖。目前已完成33个建制村通车,剩余20个村落计划今年6月底将全部完成通车。
据介绍,我县已基本建成以“三低三高”(低消耗、低排放、低污染、高效能、高效率、高效益)为特征的绿色公交网,实现绿色、循环、低碳发展。联合蚂蚁金服、浙江银联等开启公交支付宝支付、银联云闪付,发布浦江“云公交”手机APP,优化云支付用户体验。全面实行“两元一票制”,实现绿色公交全县域覆盖,成功创建全国首个全域化绿色公交云支付出行县。
一条条农村公路,为乡村振兴添色彩、让经济发展更有力,把幸福与农村百姓紧紧连在了一起。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