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收藏本站

浦江财会退税

 找回密码
 领证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692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追记麻车犹闻香 [复制链接]

Rank: 9

注册时间
2007-10-27
帖子
10853
UID
2
跳转到指定楼层
1#
发表于 2009-8-19 17:18:12 |只看该作者 |倒序浏览
追记麻车犹闻香 今日浦江  发布:2009-8-17 9:46:02  来自:今日浦江  浏览: 19 次
  夏泉村南边原有一排低矮的平房,村人称之为“麻车屋”。如今,曾经繁忙暄闹的榨油麻车早已失去了作用,成了人们淡淡的记忆。
  古往多少年,桐油、青油(栚油)、菜油、麻油(香油)、棉子油等,都是用古老的手工技艺从麻车里榨出来的。我家在麻车屋南十多米处有一小块祖地,小时候每次去地里帮忙,总找机会溜进麻车屋去看打油工忙这忙那。而每次都有一种令人敬仰的感觉,惊叹于古人发明了这一整套简单而又奇妙的工艺,美化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。
麻车之见
  麻车的建造和资产为旧有的“股份制”,一般以富裕户为主,自愿併股。
  走近麻车屋,首先映入眼睑的是泥夯的黄土墙,天长年久经受风雨的侵蚀和打油的震动而显得苍老古朴。走进屋内,就能看到庞大的石碾,占据了两间屋的位置,它不同于村里碾谷米、碾米粉的石碾。几十节凹形石槽计算得很精确,每节碾槽的高低、宽窄、深浅、角度、弧形都整齐划一,接连起来合缝严密,围成一个直径约五米左右的圆沟槽。基部埋在坚实的泥地里,安装得平整结实,经久运作而不倾斜、不裂缝、不升沉,使碾子在圆槽内滚动顺畅自如。可见旧时石匠师傅的技术十分了得。碾台中央立一根硬木直轴,上顶屋梁下固底座。齐胸处安装一根粗长的横轴和支架,并装上巨大的石碾子,碾子直径近两米,圆圆的,扁扁的,中间厚周围薄,像一只硕大的“铁饼”直立在碾槽里。把要粉碎的原油料均匀放在槽里,用牛力牵引横轴带动碾子,沿着圆槽不停转圈,打油工边赶牛边把漫上槽边的油料扫进槽内。
  中间屋内放着许多器具:风车、地垫、箩筐、筛、大小樊蒸、畚箕、扫帚、插勺、火锨等一应俱全。北门边并列砌有两个灶,一个是普通灶,专供蒸桐白、栚子等原油料之用。另一灶上装一口大铁锅,这是炒油菜子、芝麻、棉子等用的,这些原油料一经炒后能多出油。这是麻车内技术性最高、活儿最累的一道必要的工序,要掌握好火候和各种原油料的不同生熟适度,不然要影响出油率和油的质量,所以必须由经验丰富的老手主炒。
  在麻车屋里最重要的是麻车床,两间屋并列各安装一台,这是榨油的“心脏”所在。麻车基用一段长约四米、直径一米多的大樟木,在选好作麻车基的大树后,开斧前要举行简单的祭树仪式,一拜别树神,二拜谢土地,三祈求砍树平安。然后由主斧手劈下第一斧。麻车基中间凿成一个横“亞”字形的长空洞,这是装放原油料箍饼和增麻车“鍼”用的特定空间,必须安装得稳固,长期撞击仍能安如磐石,稳似泰山。麻车“鍼”则是用上等木料黄檀树制成的,长的约二米,短的近一米五,另有部分小“鍼”,都为扁方形,既易于嵌入,又便于逐渐打紧。前后屋梁上挂两条粗麻绳,横吊一根四米多长的粗圆木“撞头”,“撞头”前端和麻车“鍼”大头部位都装有铁箍,使撞击接触部位经久耐用。两台麻车打“鍼”的后墙上各开一个洞,利于退“鍼”和通风。各种原油料经过碾、舂、筛、扇、蒸、炒等多道不同工序加工后,放入稻草摊得密密的铁箍内,放饱满后压平,又复盖好稻草,以防原油料散漏。打油工把一箍箍的料饼排立在“机床”槽内,空余部分填塞麻车“鍼”,填“鍼”也有讲究,大头小头相间,上下均匀相等,整体平衡得当,一松一紧有序,才能着力一致,把油全部榨干。黄澄澄的原油从麻车槽源源不断地流入底下的油桶,这种油桶是用铁皮制成口小底小肚大的圆桶,并用竹篾编上外套,便于使用和保护。待油榨干后,逐一退出麻车“鍼”,取出一箍箍的油渣饼,有的作肥料使用,有的作为饲料。
油料之说
  麻车榨油量要数桐油和青油居多。据有关志、鉴记载,我县西南北乡山多田少,宜栽种油桐,三年结子打油,且用处甚大。因为桐油在黄金时期曾荣领过中国出口总额的第一位,在国际贸易市场独步一时。民国二十三年(1934),浦江销往外地的大宗商品中,桐油为5000担,最高年份达8100担,其中本地销售约100担,成为人们生产、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。小时候,台门里有两户在山上种植油桐树,结的果实叫“桐蒲”。秋后采摘时,“桐蒲”像鲜桃一般大小,鲜红可爱。采回后,堆放在院子的角落,任其风吹雨打,霜雪冰冻,腐烂一个冬天。阳春季节,大家忙着剥桐子,然后送到麻车里榨桐油。
  青油这个名词对大多数人来说十分陌生。青油,俗名栚油,《浙江省经济年鉴》中谓之“蕊油”,系栚子(桕子)仁里榨出来的油质。上世纪六十年代前,左溪岸畔、山裙、田塍、路边,到处生长一种又高又大的栚子树,亦称桕子树,又谓乌桕树。夏天,栚树枝头绽开三寸许长的金黄色小花,结下一簇簇的果却短而少,民间有谜语:长开花,短结子,谜底即此。
  冬闲时,有栚子树的人家都去折栚子。昔日地名“廿里筏”的地里,有几棵高达数丈、树冠极大的栚子树,栚子露白后,远看树上有如白雪堆满枝头,颇为壮观。据说,十个人上一棵树折栚子需要好几天才能折完。记得有个谜语说的就是这种劳作:“小小诸葛亮,站在云头上,手拿钩头枪,钩下陈友亮(谐音为栚油亮)”,很是形象。晚上或雨雪天,大家坐在一起刨栚子,刨下的栚子要拣出小梗和未裂开的果,用风车扬净后或出售或换青油蜡烛或合栚打油。
  一颗栚子含有两种油,这是至今所知植物油类里独一无二的物种。子壳外层为白色的蜡油,民国《浙江经济年鉴》称桕油或皮油,是工业原料之一;栚子经过蒸筛舂扇等古老工艺取下白色蜡油,加热压榨成蜡块,供外销和制蜡烛之用。栚子去白蜡后即现黑色小硬壳,碎壳后经筛过扇则是可榨油的原料,榨出的即为青油。青油在昔日国际市场上超出桐油,在外销油类中占重要地位。浦江属产青油较少的地区,1934年销外4000担,县内青油最少期仅500担,其中300担为本县消费量,供本地用户点灯。
门前之戏
  在麻车屋里多次听说过一个奇特的故事:那是清末民初间的一天,麻车门前来了一个走江湖变戏法的人,他先把手里九个闪亮的铁环随意套进退出,只见他时而在一个铁环内连续套进八个铁环,随即又把铁环一个接一个无声无息地轻巧取出;时而把铁环一个连一个套成九连环;时而又把几个铁环套成球形,他手眼相应,刚柔相济,挥洒自如,变化多异。打油工们看得目瞪口呆。其中一个打油工指责戏法有假,并拿来几个打油用的铁箍,让变戏法人做一遍,见见其真功夫。变戏法人推却再三,那人却以为变戏法人没本事,执意让他做来看看。变戏法人只得接过笨重的铁箍,口中轻念有词,不一会,几个铁箍套在一起,然后扬长而去。这可急坏了打油工,这几个铁箍怎么才能打开使用呢?一个班头马上包了“红包”赶上去认错,求他高抬贵手。变戏法人回来,拎起铁环,不费吹灰之力,三下五除二把铁箍退出来,放在一旁,拱拱手,递还“红包”,飘然而去。打油工们一时不知所措,连声“谢谢”也没说出口。此故事传了几代,人们总能从中得到一点教益和启发。
  麻车之名从何而来?未及细考,亦不知其之所始。上世纪五十年代末,麻车屋因疏于修葺而圮废了。七十年代初,村里把麻车屋基规划给两户建楼房。站在麻车旧地前,似乎听到一声声隐隐的、远远的却异常清晰的打油声,而后慢慢地消失;似乎闻到一丝丝淡淡的、微微的却甚是诱人的油香,又缓缓地飘散,彻底地飘散……
分享到: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
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
  
浦江会计群新浪微博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领证

Archiver|浦江财会出口退税     

GMT+8, 2024-6-2 12:21 , Processed in 0.106184 second(s), 14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2

© 2001-2011 Comsenz Inc.

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