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年织就生态文明画卷 满眼皆是绿水青山 2016年12月21日 9:44:35 来源:今日浦江作者:朱杰超 生活在浦江的我们,是幸福的。社会和谐、生活富足是其一,山清水秀是其二。县十三次党代会召开以来的五年,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,团结拼搏,励精图治,开拓创新,奋力进取,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,五年织就生态文明画卷,满眼皆是绿水青山。
浦江在变,其变化程度,不止是日新月异,与五年前相比,简直是翻天覆地。
绿水青山带笑颜
立冬后,天气日渐寒冷。位于县城西南角的翠湖湿地公园,水清岸美,茂密的芦苇、精致的凉亭和蜿蜒的彩虹桥,宛若一幅绝美画卷。沿着浦阳江畔的生态廊道到翠湖边休闲、晨练是城区市民的最爱。
而在三年前,这处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死角还像臭水沟一样,让人不敢走近:湖两岸聚集着1400多家低矮的废旧塑料和水晶玻璃加工作坊,加之畜禽养殖场的污水和村民生活污水的直排,这片水域如同“浮满垃圾的牛奶湖”。
从臭气熏天的“垃圾湖”“牛奶湖”到风景如画的生态公园,翠湖的转变是我县生态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。
三年之前,水资源丰富的浦江,出现了462条“牛奶河”、577条“垃圾河”和25条“黑臭河”,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6年倒数第一。积重似乎难返。但2013年6月,从治水“撕开一个口子”开始,几乎是一夜之间,浦江巨变开始了。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在当年就逆袭到第38位,2014年跃居第18位,2015年至第11位。
三年来,浦江治水、拆违成为全省典范;我县传统产业集聚提升,生态经济发展势头喜人,社会生态风清气正,文化资源大放异彩,生态廊道连点成线,农房村居鸟语花香,古村古道游人如织,新老市民喜上眉头,群众由衷点赞。
水清景美,人们重新爱上这个家
“杭州打开窗户都是高楼大厦,这里每天都能看到绿水青山,民风又这么淳朴,不回去了,就一直住这儿了!”说起女婿家所在的前吴村,杭州退休女教师方凤芝满面春风,眼下,她正打算把杭州天目山的房子卖掉,在这里安享晚年。微信朋友圈里,方凤芝发得最多的是前吴,不断向杭州人推荐的是通济湖美景。
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。五水共治引出的生态文明渗透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,潜移默化中影响了越来越多人的行为方式。
生态留人,越来越多在外的浦江人陆续返乡。与以往山区村民纷纷外出经商、打工、谋生不同的是,一个个村民开始陆续返回家乡,开发建设家园,一些在外发展的年轻人回家次数变多了,村民们回村修缮老房子的也多了起来。每个周末,山区道路上车水马龙,一拨拨城区居民来到山区村镇纳凉避暑探幽……
幸福绽放绿水青山间
青山绿水回来了,百姓的笑脸也回来了。
一江清水引来产业“金丝鸟”,经济新常态下,水晶等各大支柱产业以治水去产能促转型,由此腾出的发展空间和不断改善的生态环境,也给电商、乡村旅游、葡萄、香榧及生物医药等产业带来发展契机,大家找到了跑道,看到了希望。
“公司的成功转型要感谢县委县政府的铁腕治水。”谈及水晶整治给公司带来的转变,浦江华德工艺品公司董事长张必军心存感激。他说,当初政府开展水晶整治时,水晶市场已供过于求,且存在严重的无序竞争,而政府的整治和引导促使他比别人早了半步实行“机器换人”,不仅提高了产品产量质量,降低了成本,还提升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,为创国际品牌打下了坚实基础。他说,整治后企业每年纳税400多万元。
升级后的水晶行业企业数量大幅减少,但效益不降反升。数据显示,2015年,全县水晶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1.45亿元,同比增长8%。
环境变好了,高新技术企业也开始向浦江集聚。艾杰斯生物科技的溶菌酶产业化项目,对环境要求非常高,目睹了我县生态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后,几年前这家企业搬到了这里。
如今的浦江,处处是景,村村如画,人们纷至沓来。虞宅乡新光村治水后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村,吸引143家创客入驻,今年春节,该村游客达14.5万人。去年,全县旅游人数和收入同比增长181.7%、300.4%。我县成功创建省旅游发展十佳县。
|